咨询热线:400-168-5660

健康知识 /health knowledge

详细内容

【家长课堂】又又又是学生“欺凌暴力”?硬核家长应该这样做!

近日,重庆秀山一中学3名男生在公厕遭二十多名学生群殴,引发网友关注。


起事件看似只是学生间一时冲动引发的冲突,但它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却远不止表面这般简单,尤其是对被霸凌者的心理伤害也比我们看到的更加严重。



这也让我们开始反思,作为家长平时我们应该如何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



让孩子不被霸凌的

正确家庭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家长怀揣着美好的初衷,期望通过向孩子灌输高道德标准,将他们培养成品德高尚、懂得包容忍让的人。然而,当这种对高道德标准的追求过度聚焦于忍让时,却可能在不知不觉间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使他们陷入易被霸凌的不利境地。我们有必要认清其中存在的 “教育陷阱”,进而探寻出真正有助于孩子免受霸凌伤害的教育之道。



01

培养健康的情绪表达与沟通能力


压抑个性与情绪表达

当家长将高道德标准片面地等同于无条件的忍让,要求孩子在任何冲突面前都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以及合理需求时,孩子的个性发展便会受到极大的束缚。




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真实、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要让孩子知道它们是正常且合理的。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引导他们用平和、理性且清晰的语言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现在有点生气,因为你未经我同意就拿走了我的东西,我希望你能先还给我,然后我们可以好好商量怎么一起玩”。


同时,要教导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尊重他人的想法,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去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依靠忍让或者冲动地发脾气


在家中,家长可以模拟各种常见的社交冲突场景,让孩子反复练习如何表达自己以及与他人沟通,这样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他们就能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避免因情绪积压或沟通不畅而引发霸凌事件。



02

建立清晰的是非观与边界意识


家长要明确且耐心地向孩子讲解什么是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什么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侵犯他人权益的霸凌行为。


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生动有趣的故事书或者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等,与孩子一起分析、探讨,帮助他们分清正常的人际交往和霸凌行为之间的区别,让孩子明白在面对霸凌时,盲目忍让并非真正的道德表现,而是要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清晰的个人边界意识,比如明确身体的边界(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被他人随意触碰等)、物品的边界(自己的东西未经允许别人不能随意拿走)以及情感的边界(不接受他人的恶意嘲讽、侮辱等),让孩子清楚知道当这些边界被侵犯时,要敢于坚定地说 “不”,并且及时向家长、老师等信任的人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03

塑造自信且独立的人格

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用心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长处以及点滴进步,及时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由衷地为自己感到骄傲,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支持孩子发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无论是绘画、音乐、体育还是其他领域,在孩子追求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不断收获成就感,进一步强化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此外,还要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先尝试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立刻依赖他人或者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当孩子拥有了自信和独立能力作为支撑,在面对霸凌时,他们就能更有底气去应对,凭借自己的判断和勇气,不会轻易被霸凌者的气势所吓倒。




04


引导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辨别不同类型的同伴,鼓励他们主动与那些善良、懂得尊重他人、乐于分享的孩子建立友谊。


可以通过组织家庭聚会、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做客、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拓展社交圈子,在这个过程中,留意观察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情况,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教导孩子在与朋友相处时,要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既不欺负别人,也不能任由别人欺负自己,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充满相互支持氛围的社交环境。


这样,当孩子遭遇霸凌威胁时,身边就会有可靠的朋友站出来帮忙,或者能够从朋友那里汲取应对霸凌的经验和勇气,大大降低被霸凌的可能性。



家庭教育不应陷入过度追求高道德标准的教育陷阱,而是要在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修养的同时,切实注重赋予他们应对霸凌等不良行为的能力和勇气,让孩子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远离霸凌的伤害。



地址: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瑶海区龙岗路与淮南路交口)

Address: 1st Floor, Hefei Youth Activity Center (Intersection of Longgang Road and Huainan Road, Yaohai District)

电话:400-168-5660 Phone Number: 400-168-5660


史密茨心理健康综合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皖ICP备155764945号

Copyright 2024 Schmitz Mental Health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 ALL RIGHTS RESERVED Anhui ICP Registration No. 155764945

微信公众号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手机网站

Mobile website

小程序

Mini program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168-5660
扫一扫进入微信小程序
技术支持: 微成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