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168-5660

健康知识 /health knowledge

详细内容

【家长课堂】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家长一定要警惕!

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13 ~18 岁) 群体中,有高达27.4%的人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平均每年有15万名以上的学生自杀,而每8分钟就有1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根据四川某三甲医院对其院内的120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相关研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多样:

-98例(81.7%)有抑郁症
-67例(55.8%)有焦虑症
-66例(55.0%)受到校园欺凌
-56例(46.7%)单亲家庭或无父母陪同生
-54例(45.0%)学习压力大
-38例(31.7%)具有人际交往障碍
-25例(20.8%)具有网瘾


我国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和自伤倾向的高比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纳。然而,众所周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职业其实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既往有一项北大教授做的调查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调查研究的主题 ,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做的“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

结果发现,排在前三名的,竟然是——

教师,医护、公务员。



尤其是教师行业,可谓“一骑绝尘”,让人不寒而栗!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子女的印象,都是成绩好的天之骄子。
他们何以成为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呢?
或许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01

孩子被赋予高期待,充当优秀范本
小时候,家长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很多孩子都会回答医生、老师。
这些职业,仿佛自带神圣光环,成为不少人心之所向。
然而,真正当上教师、做了医护的人才懂,那种责任感和高要求并存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有这样一个抑郁的孩子,名叫小鱼,她的妈妈是高中老师。
从她小学开始,妈妈就要求她不能掉下前三名,掉下就会打手心。
听起来有些“迂腐”的规则,小鱼竟然默默承受了11年,直到抑郁入院
我接待小鱼妈妈时,她问得最多的不是“女儿病情怎么样”“需要怎么治疗”,而是——



她什么时间可以恢复好?
具体多久可以重新复学?
落下的功课应该怎样补?
小鱼说,妈妈在乎的并不是她“这个人”,而是被当成“优秀范本”的女儿。
因为妈妈自己也很优秀,从小就是奖状挂满墙的模范标兵,她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落后。
“有段时间很难受,特别想死,但一想到妈妈,我只能忍着痛苦继续做题,我不能成为她的耻辱。”



调查显示,之所以教师家庭会成为杀死孩子的那把刀,是因为这一类家长,大大都较为专制。
他们深知知识与前途的联系,甚至会放大这种联系,不自觉给予孩子高期待。

此外,他们习惯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式,并将这种角色无意识地带入到家庭环境中,养成了较为苛刻育儿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在“我必须表现优异”的氛围中成长,一旦脱离这种评判标准,便会产生极大焦虑

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孩子,大多时间只能配合家长的表演,努力成为优秀,做到完美。



02

孩子选择权降低,父母给予既定蓝本
知乎上有个讨论,关于“爸妈是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网友的评论可谓五花八门:“体验就是,关于学习你什么都懂了,学习之外是一窍不通。”“什么都要安排好!什么中考高考去哪个学校,选理科还是文科,我爸总能以他10年老教师经验拿捏你。”“他们有一套人生蓝本,并自以为是相信把最好的给了你。”诚然,不是所有教师的孩子都会有这种感受,但高赞确实代表了部分人的心声。


当自主选择权被剥夺,孩子的生命价值感大大降低。


家长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严重危害孩子心理健康。
其子女稳居自杀排行榜前三名,也就不足为奇。
特级教师黄侃的女儿,就是典型案例。
女儿一直是她的骄傲,在黄侃眼里,女儿“情商高,朋友多,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也因此,黄侃为女儿设计的人生蓝图,就是考上顶级名校,成为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
然而,所有的美梦,都在收到荷兰大使馆来信的瞬间破碎。
工作人员告诉黄侃,女儿在宿舍自尽了。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咬牙忍受,寻找调整的机会,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在遗书中,女儿告诉黄侃,自己已经受强迫症折磨了8年,实在受不了了。
妈妈怎么也没想到,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孩子,竟然在忍受这么多痛苦
而作为母亲,她竟然没有丝毫的察觉,还在为自己给孩子的人生蓝本“沾沾自喜”。
这只是个例,并不能排除在教师家庭之外,没有这样“自以为是”的父母。
心理学上说,孩子一旦被给予既定规则,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掌控权,价值感和目标感也会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人生路径更容易窄化。
因为他们的答题范围,从来不是多选,而是固定的答案。





03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自杀率会排到第一。
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高要求、高期待,固定化的培养模式下,孩子的人生比重已经失衡,自我价值感缺失。

过于看重孩子的社会价值,忽视孩子的个人价值,短期内或许可以见成效,但是却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教师家庭子女的自杀率令人揪心,而其他职业父母孩子的自杀现象同样值得关注。事实上,在那些无意造成了悲剧的家庭中,不只是孩子,父母本身也是受害者。
都是为人父母者,人们应该理解,即使是身为教育者的人,也会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陷入困惑和迷思。
如果说想提出一些建议,不仅仅是那些有教师父母的家庭,更应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自省。


  • 在家庭里,只做妈妈,不做老师。


家是孩子港湾,是他们最有安全感、惹了祸也不会害怕被抛弃的地方,是孩子能够放心做自己的地方。
在家里,孩子需要的不是老师,而是妈妈。
做家长的要调整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当你回到家中,你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妈妈,你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自己的孩子。
松掉那根当老师的弦儿,给自己解压,才能给孩子解压
只有你成为妈妈,孩子才能成为孩子,家才能成释放压力达喜怒哀乐的地方,而不是让孩子害怕、逃避的地方。




  • 允许孩子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做老师的父母,可能本身就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人们会认为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培养教育得更优秀,老师的孩子就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危险的,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开花结果的过程,要给孩子时间,也要给自己空间。
面对孩子,你也是普通的父母,不必事事苛求完美,要允许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 真正地学聆听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
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停止自己的说教和碎碎念,真正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不管他们说都是好的,坏的,还是幼稚的。
孩子都是敏感而聪明的,他们能领会到父母是否真心在听他们说话,做让孩子信任的父母,而不是学生害怕的老师,他们才愿意把心声说给你听。
给孩子温柔包容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可以对抗风雨爱和安全感,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其实,不管父母的职业是什么,做父母最终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以下五点:


1、建立与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

2、帮助孩子发现他真正喜欢、擅长并且利人利己的事;

3、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与成长;

4、父母与孩子的健康关系是“园丁与花园”;

5、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



参考来源:

  1. 罗海波,辜莉.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4):108-111. 

  2. 洞见父母

  3. 心历程心理



地址: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瑶海区龙岗路与淮南路交口)

Address: 1st Floor, Hefei Youth Activity Center (Intersection of Longgang Road and Huainan Road, Yaohai District)

电话:400-168-5660 Phone Number: 400-168-5660


史密茨心理健康综合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皖ICP备155764945号

Copyright 2024 Schmitz Mental Health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 ALL RIGHTS RESERVED Anhui ICP Registration No. 155764945

微信公众号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手机网站

Mobile website

小程序

Mini program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168-5660
扫一扫进入微信小程序
技术支持: 微成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