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这3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后悔看太晚......
孩子的家庭环境与其抑郁情绪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据相关研究显示,当父母展现出温暖、接纳与爱护的态度时,他们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好地自我接纳,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及情绪稳定性。
在一个充满乐观与自信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还有助于孩子塑造出健全的人格特质。相反,若父母倾向于对孩子实施惩罚、过分苛求或严厉对待,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滋生罪恶感、耻辱感以及自我谴责的情绪。
这也让我们开始反思,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呢?
01
自我牺牲的家庭
看过一个视频,爸爸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
“爸爸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开车到工厂,停下车后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别人仓库里睡一小会儿,就热醒了。
36度的高温下,中暑了都没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这样。”
一字一句像是一块石头压在孩子身上,孩子愧疚的低下头,双眼含泪。
“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这是多少辛苦的家长,跟孩子的哭诉。
“我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不领情?”
事实上,若我们将自己的付出与牺牲,视为必须通过孩子的“刻苦努力”、“优异成绩”或“感恩之情”来作为回报,那么爱便会变得沉重,让孩子内心承载起无尽的自责。
长此以往,孩子难免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深深的质疑与否定。
抑郁,正是生命对自我进行内在否定与贬损的一种体现。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佳礼物,并非财富万千,而是自身的幸福状态。
唯有你自己过得幸福,你的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02
不被允许犯错的家庭
不妨自问,当孩子考了59分时,他是否有勇气向父母坦白?
在学校遭遇冲突或被老师批评后,他是否愿意向你倾诉?
如果他不慎伤害了他人,是否敢于向你承认错误?
若他不敢,那么很可能他成长于一个不容许犯错的环境中。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长期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下,而持久的焦虑往往容易引发抑郁。
面对孩子的焦虑,我们应持何种态度?
答案是“允许”。
允许什么?允许犯错。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的错误被视为一场灾难,然而,人类的每一次成长都源自试错。没有犯错的机会,便没有成长的可能。
正如一个人若从未跌倒,便永远学不会走路。
孩子从前三名滑落至十几名,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的磨砺?
我们应告诉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做错题目也无妨。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有勇气面对挑战。因此,教育孩子的最大误区,便是剥夺他们犯错的机会。
若从小允许孩子犯错,他们便不会因恐惧而焦虑,因为每一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都是活力的源泉,也是抑郁难以侵扰的盾牌。
03
高压式父母
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将“好学生”推向抑郁症的深渊。
许多因学业压力罹患抑郁症的学生倾向于在节假日寻求医疗帮助。
一位心理康复科主任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孩在父亲的陪同下前来就诊。父亲描述,儿子曾是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深得父亲与老师的赞赏。然而,进入某中学重点班读初二后,他开始表现出叛逆行为,最终拒绝上学。
男孩本人则透露,他感受到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巨大期望,在同学间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陷入极度消沉,对所有事物都失去兴趣,包括学习。辍学后,他尝试寻找工作却屡遭挫折,心情愈发低落。家人的指责与说教更让他心生厌烦,情绪变得极其不稳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长的共同心愿。
但在子女的成长道路上,许多家长忽略了“家”这一充满温情的字眼所承载的深刻意义。
家,不仅是身体的栖息地,更是心灵的避风港。
董卿曾深情地说:“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身体休憩之所,更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倦鸟归巢、鱼游浅底、落叶归根,都是对家的深切向往,是生命在追寻一种归宿。”
这段话深刻而真挚地揭示了家的本质,为我们的育儿之路提供了指引。
孩子,作为家庭中最需呵护的成员,理应享受家庭的温暖,而非承受无尽的压力。
正如种子需要土壤才能生根发芽,鲜花需要阳光才能绽放光彩,小草需要雨露才能青翠欲滴,孩子也只有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才能拥有健康与快乐。
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渴望家能成为一个洋溢着爱的避风港。当我们在外界遭遇风雨洗礼后,回到这个港湾,我们应当敢于展示并表达内心的创伤,因为家的本质就是为我们提供治愈与慰藉的地方。倘若在外受了伤,回家却还要面对指责,那么这份伤痛又该从何得到抚平呢?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