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孩子这些“不对劲”,是叛逆还是心理在求救?

“孩子最近总是闷闷不乐,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他以前挺乖的,现在怎么动不动就发脾气?”

“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总走神,成绩一落千丈,怎么说都没用……”

---------

这些场景,是否在你家中上演?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将孩子的情绪波动、行为问题归结为“青春期叛逆”“不懂事”。然而,这些“不对劲”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无法言说的心理困扰。识别早期信号,是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14c49b395b2fbbbcb593c46c114d9b2.png
01

孩子的“心情天气预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直接晴雨表。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但关键要看其强度、持续时间和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持续性的低落: 如果孩子连续两周以上都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唉声叹气,这不再是简单的“不开心”,而是需要高度警惕的抑郁信号。


过度的焦虑与易怒:频繁的紧张、担心、烦躁,一点小事就反应激烈,可能是焦虑障碍的表现。


异常奋:情绪莫名高涨,精力异常旺盛,言语增多,睡眠需求减少,也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征兆。


[家长行动指南]

不要简单地说“别想太多”或“振作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告诉孩子:“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很难过/烦躁,我很担心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18105b8ae59068ce301af20d5d59461.jpg









02

行为是内心的“语言”


孩子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痛苦时,往往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小动作”升级频繁眨眼、咬指甲、揪头发等重复性小动作,是内心紧张焦虑的宣泄口。


攻击与回避:变得有攻击性(顶撞、打架)或极度回避(不愿出门、拒绝交流),都是心理失衡的信号。


注意力问题: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极度不集中、小动作多、冲动任性,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表现,这并非“不听话”,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心理疾病。


[家长行动指南]

看到孩子“不良行为”时,先别急着批评。试着把行为看作一个“信号”,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发生了什么,让你想这样做?”


fc55eb611778a4c08d626626023c8f9.png

03

成绩下滑可能是“心”病


学习是孩子现阶段的核心任务,其状态会直接反映在学业上。

断崖式下滑:孩子原本成绩稳定,却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


动力丧失:表现出厌学情绪,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困难:这常常与情绪问题(如抑郁导致精力不足)或注意力问题相伴发生。


[家长行动指南]

当成绩下滑时,优先关注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师生关系、同学压力,还是对自我的要求过高产生了恐惧?与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的对立面指责孩子。


95a15ff219c92e87ab2d8ceb674bd79.png


·写在最后·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像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一样,细致入微,科学对待。当我们放下成见,学会解读那些行为背后的“求救信号”,我们就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早发现、早理解、早支持,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内心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施压,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定期带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检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微成科技